2007新年伊始中国楼市开始“疯狂”
来源/作者:本站原创  日期:2007-01-17  阅读:2191

 

    市场各方博弈中的2006年刚刚走过,2007年初的中国楼市便呈现出了亢奋的状态,关于房价、关于经济适用房、关于个人合作建房等等都以超常态的方式发展,种种迹象显示2007年仍是中国房地产一个不安分的年份。

    广州房价每平米涨了1927元

    调控政策是否“落地”?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近日发布了《2006年12月广州市房地产市场分析》,2006年12月份广州楼盘均价为7205元/平方米,相比2005年12月份的5278元/平方米,每平方米涨了1927元,涨幅达到37%。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堪称疯狂的增长偏偏发生在中国房地产“最具调控力”的时期。且疯涨不光是发生在广州,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房价增长毫不逊色于广州,同时,二线城市的房价同样在穷追不舍。中国楼市在调控政策的刺激下,逆市上扬。

    按照这种增长幅度,也就是说,在广州市区购买一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住房,市民在2006年底买比在2005年底买要多付近20万元。这种增长的市场基础是什么?是需求?是土地资源紧缺?是GDP增长?还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这种增长不仅“惠及”了投资者,也让已经购房的市民似乎忘记了沉重的月供,集体跌进了房价增长的享乐窝;尚未入市的老百姓也开始“趁早”出手,规避房价持续增长带来的精神压力。不难看出,这种增长带来了购房者消费心态的变形,甚至带来了很多的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于是,一个恶性循环系统开始高速运转。

    在2006年“最具调控力”的时期,广州房价仍快速增长,表明调控政策在一些地方的“落地”仍是个问题,看来此问题只能留待2007年解决了。

    个人合作建房团体纷纷涌现

    能否带来最后的胜利?

    当中国房价以超常的速度增长时,个人合作建房的出现便成了热点当中的焦点。新年伊始,各地纷纷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个人合作建房团体。一场关于个人合作建房能够走多远的大争论拉开帷幕。开发商们都在“否决”这一次浪潮,而众多的个人合作建房代表则在阐述其可行性。

    在此,我们先需要冷静下来察看个人合作建房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时代背景。当前,中国房地产正在处于有史以来最亢奋的发展阶段;调控政策正处于磨合阶段,尚难形成对症下药的效果;而对于房屋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土地资源垄断在政府手中,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体制同样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市场状态下,就形成了房地产供应产品相对单一的局面,房产品仍是以商品房为绝对的主导,而开发商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断提升房价,造成了普通老百姓望房兴叹的局面。

    因此,个人合作建房虽然有群众基础,但却没有有效的推进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在土地审批、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政府及政策方面的支持。虽然已有个别的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能否通过个人合作建房来打破目前房地产开发的利益格局还是个未知数。

    “黄牛党”网上叫卖经适房房号

    制度是不是有缺陷?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有人公开在网上叫卖经济适用房房号,一个号的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北京一著名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成为“黄牛党”关注的重点。就在大家目瞪口呆的同时,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经济适用房房号黑市,实际上在北京早已存在,并已成规模,只是现在,终于跃上了纸面”。

   “黄牛党”可真是市场经济当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的逐利嗅觉异常发达。不需要过多的吆喝,便能够在经济适用房上捞到大把的钞票,人们不禁要问,是“黄牛党”无孔不入,还是经济适用房制度有缺陷?关于经济适用房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任志强一直强调商品房就是给富人盖的,但纵览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句话并不是完全到位。因为,一些城市当中的经济适用房同样物以稀为贵,且同样是“富人区”。经济适用房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体现,特别是在价格审核、准入门槛、面积标准等方面漏洞百出。于是,有专家建议取消经济适用房现行制度,通过“以租代售”或者政府回购等方式进行改变。


打印本文